今日简史-致敬充满未知的世界

  1. 1. 科技会如何颠覆整个社会?
  2. 2. 人工智能有可能控制人类么?
  3. 3. 人生的意义?
  4. 4. 一些摘录

作者在这本书里探讨了很多现世的问题,也给出一些自己的探知觉察的方式,几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。

1. 科技会如何颠覆整个社会?

逻辑链条:

  1.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,大数据对于人的精确分析
  2. 自动驾驶 - 使驾驶员失业
  3. 大数据 - 精确的用户画像,使算法比人自己更了解自己。传统的广告业,投资行业的运行方式会发生改变,权威(决定权)转移给算法
  4. 大量低技术含量的职业消失,大量人失业
  5. 当技术再继续发展,会不会有一天可以推行出最针对个人的设计?最能刺激你某种情绪的出现的视频,文章,音乐,图像?
  6. 如果5成立的话,某种程度上你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,因为你所构建判断的所有信息是被筛选出来有特定导向的。
  7. 被控制… 很像《美丽新世界》
  8. 政府如何解决安抚大量失业的人呢?减速技术的革新?给予人最基础的保障和服务(共产主义)?提供足够多的保障基本生活的资金?(芬兰正在做这样的实验)
  9. 基因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,会不会给少部分人改变自己的基因的机会?改变基因,改变性状,渐渐出现不同的物种,超级人和一般人?

上述一切都是推论,但是不能否认确实存在这种可能,而且技术的进步速度着实很快。谁能在2009年用着傻瓜机的时代想象到今日我们的技术水平呢?

2. 人工智能有可能控制人类么?

这里其实需要对大脑和意识做个区分。现在的机器做的事情是大脑做的事情,即通过各种神经元的连接,各种电信号的刺激,根据输入的事物的特征,给出针对性的反应。这其实是一个很有逻辑的过程。

但是人工智能控制人类这个问题,实质上是在问,人工智能有可能产生自己的意识么?

答案在目前看,是不知道… 因为我们现在也并不知道大脑是如何产生各种情绪的,为什么大脑的这种活动热点区域(heatmap)能够喜悦,而另外一种能够生成愤怒? 我们不知道,二者之间现在无法证明有着任何的因果关系,因为我们不知道意识是如何产生的,又是如何产生作用的。

现在为数不多的观察意识/心智的方式就是冥想,但是这也只是尽量直接的观察自己的意识的一种方式,我们无法直接观察他人心智来进行研究。

我们现在认为身边的人有意识更多是一种推己及人,因为我知道自己有意识,而身旁的人和我有很类似的行为特征,因此有理由认为大家都有意识。(但是是不是会很楚门的世界呢????!!!)

3. 人生的意义?

人生的意义? 某种循环,而我们知识在执行某种赋予我们的角色,让这个循环一直稳定下去? 我觉得更应该说不是个循环,因为这些都是螺旋上升的,无论是人的认知,还是整个社会的状态,科技环境,这种上升是会把我们所处的整个环境不断推向新的状态的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龃龉,友善,倒是没有大的区别。

宗教在赋予每个人的人生特定的意义,是线性的生活/世界,还是一个循环的状态。

用故事来诉说自己的人生的意义,

循环的上一世下一世有什么意义呢?如果没有前人的肩膀,只能一切从头再来…

那如果我们给自己的家庭赋予一个特定的意义,用各种方式来验证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,来思考世界发展的走向,用各种方式来证明,那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么????

用几代人的时间,来详细的描述我们所经历的时代,从各个角度去研究探求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? —-> 技术,工程,医学,艺术…. 诸如此类,在每个领域都研究的更深更深一些,这样子会好一些么

研究人性的边界? 研究人类最终的归宿? 研究人类如何能和技术和谐共处又不被技术控制?

为什么要有故事,要让人活得不空虚啊,为了让人有目标;如何让人相信故事呢? 靠各种仪式,将抽象变得具体,将虚构变得真实

献祭使信服,付出使信服。牺牲 — 沉没成本

因为人们今日相信的任何神祗或事务,不论是耶和华,还是国家,革命,都并不完整,有很多问题解释不了,充满漏洞。正因为如此,人类很少把所有的信念都投注到单一的故事上,而是有个信念组合,里面有几个不同的故事,几个不同的身份认同可以配合需求任意切换。几乎所有的社会和运动,都有这种认知失调的情形。

谨慎欺骗,如果政客的话语开始掺杂一些神秘的词句,就该提高警惕。面对真实的痛苦,这些人可能会用某些空泛难解的表达来加以包装,作为申辩。比如牺牲、永恒、纯净、恢复

如果真想知道宇宙的真相,人生的意义,自己的身份,最好的出发点是去观察痛苦,探索痛苦的本质。答案永远不会是一个故事。

4. 一些摘录

冥想是一种感受自己的意识的方式

道德的重点并不是遵守神圣的诫命,而是要减少痛苦。

为什么人会关注他人的感受?是否愉快呢?

因为人是社交动物,自己的幸福与否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的关系。没有爱,没有友谊,没有群体的支持,谁能快乐得起来呢?如果过着孤独,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,肯定会感到痛苦。所以想要快乐你至少要关心你的家人、朋友,以及所属社群里的其他人。

世上所有的暴力行为,必然始于一个人心中的暴力欲望,这种欲望早在扰乱他人的平和幸福之前,就已经扰乱了自己的平和和幸福了。

我们的道德从哪里来? 我们的信仰从哪里来? 我们的智慧从哪里来? 我们解释不了的东西到底是神创造的,还是说,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呢??

到底是因为神说不应该做什么我们才不做什么? 还是我们自己就不想那么做,恰好相信一下呢? 譬如杀人,不做因为我们的道德还是神说不应该杀人呢? 如果有一天神的现世代言者说,我们要杀光异教徒,信教的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??

其实站在这些信教的人的角度,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?到底前面没有出事情是因为恰巧道德层面的要求和信仰的要求一致,还是是在通过信仰的方式追求自己的道德呢? 颇有点道德信仰谁为第一性的意味。

正义来自绝对责任,还是结果导向呢?

可以用意图道德来回避这个问题,重要的是我的意图,而不是我的实际行动以及结果。但是在这个一切都紧密联系的世界中,最重要的道德义务就是人必须要知道各种事情。现代历史中最严重的罪行,不仅源自于仇恨和贪婪,还源自于无知和冷漠。

结构性偏见,我们只能听到一部分人的声音,而无法听到另外一部分人的。

每个人的眼中开始有其自己认为的真相,而无法交融。

关于如何防止自己被洗脑的法则:

  1. 如果你想得到可靠的消息,必然要付出昂贵的代价。如果你总是免费得到信息,有可能你才是整个商业世界的产品。
  2. 如果觉得某些问题似乎对你特别重要,就该真正努力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。所谓的科学文献,指的是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,由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,以及知名教授的著作。

美丽新世界: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,或是面对苦海,拿刀做个一了百了。你们既不是默然忍受,也不是一了百了,而只是取消了命运的毒箭,这样未免太简单化了。

学校或者说教育,现在最不应该教的是信息… 因为这个世界现在的信息实在太多了, 每个人都在接收不停的信息轰炸。这才是这个世界现在最可怕的问题,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持续学习,专注学习的能力。要知道想要深入学习一样东西,是需要进入深度专注地状态的,不是手机一震动就去看一眼,遇到不会的就刷刷微博,看看抖音再继续的那种状态。

学生,或者说教育,更应该教育学生去做的,是4C。

  • 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
  • 沟通 communication
  • 合作 collaboration
  • 创意 creativity

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,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。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,学习新事物,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能够保持心智平衡。想要跟上2050年的世界,人类不只需要发明新的想法和产品,最重要的是要一次又一次地重塑自己。

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

这必将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社会了

工业革命让我们对于教育的想法就像是一条生产线。城镇的中心有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筑,每个房间都配有几排桌椅。铃声响起,你就和另外30个一般大的孩子一起走进某个房间。每个小时都会有一个大人走进了说话,而且政府付钱叫他们这么做的。

到底是我们在控制技术,还是技术在控制我们呢?

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,打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时,很容易遭到外部的操控。我们大脑中的那些声音绝对不值得信赖,因为这些声音反应的总是国家的政治宣言、意识形态的洗脑手段和商业广告的殷殷召唤,更别提人体生化机制本来就有缺陷。

冥想与内观,各种痛苦最深层的来源,就在于自己的心智。如果有什么是我想得到却不可得,心智的反应就是产生痛苦。痛苦并非外部世界的客观庆幸,而是自己心智产生的心理反应。了解这一点就是跨出了第一步,让人不再产生痛苦。

大脑与心智的奥秘。大脑是由神经元、突触和生化物质组成的实体网络组织,心智则是痛苦、愉快、爱和愤怒等主观体验的流动。

我们可以研究到大脑活动,但是我们无法研究他人的心智,或者说是意识。对于意识的研究,还是一个黑箱。(其实某种程度上,这是人工智能是否能有意识的决定性因素 – 即意识在人的大脑中是如何产生的)

如何直观的观察自己的心智,以及如何直观的观察他人的心智。

冥想实际上是一种直接观察自己的心智的一种方法

所谓的实际修行,就是要运用系统持续以及客观的方式,观察身体的感觉以及心智对这些感觉的反应,据此来找出心智的基本模式。内观禅修者都会被告诫,不要想去追求什么特殊的体验,而是要专注于了解自己的心智的真实状况,不论这个状况为何。


转载请注明来源,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,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。可以在下面评论区评论,也可以邮件至 stone2paul@gmail.com

文章标题:今日简史-致敬充满未知的世界

文章字数:3.3k

本文作者:Leilei Chen

发布时间:2020-01-30, 14:20:35

最后更新:2020-02-02, 14:06:58

原始链接:https://www.llchen60.com/%E4%BB%8A%E6%97%A5%E7%AE%80%E5%8F%B2-%E8%87%B4%E6%95%AC%E5%85%85%E6%BB%A1%E6%9C%AA%E7%9F%A5%E7%9A%84%E4%B8%96%E7%95%8C/

版权声明: "署名-非商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"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。

目录
×

喜欢就点赞,疼爱就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