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身事内 笔记

1. 整体框架

  • 微观机制
    • 地方政府的权力和事务
    • 财税与政府行为
    • 政府投融资和债务
    • 工业化当中的政府角色
  • 宏观现象
    • 城市化和不平衡
    • 债务与风险
    • 国内国际失衡
    • 政府与经济发展

2. 地方政府的权力和事务

2.1 体制特点

  • 政府管理体系
    • 中央 - 省 - 市 - 县区 - 乡镇
  • 体制特点
    • 中央与地方政府
      • 日常运作以地方政府为主
    • 党与政府
      • 党负责重大决策和人事任免
      • 政府负责执行
    • 条块分割,多重领导
      • 层层复制
      • 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套班子
      • 条条关系是业务关系,块块关系是领导关系—地方党委和政府可以决定人事任免
    • 上层领导与协调
      • 权力分散,决策容易向上集中
      • 尽量在能达成共识的最低层级上解决问题
    • 官僚体系
      • 官员必须学习和贯彻统一的意识形态
      • 官员由上级任命
      • 地方主官需要在多地轮换任职
  • 政府治理和运作的模式
    • 了解权力和资源在政府体系中的分布规则
      • 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布
      • 同级政府间的横向分布
  • 事权划分的原则
    • 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
    • 信息的复杂性
    • 激励相容

2.2 外部性 规模经济

  • 一个事物是只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有影响 还是对外也有影响
  • 行政区域划分
    • 人口密度 — 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需要成本
    • 山川河流
    • 语言文化差异
  • 城市群的规划
    • 因为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,需要打破现有的行政边界,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无缝对接的标准化公共服务
  • 行政交界地区经济发展弱
    • 地理原因
    • 亚文化区,距离主流文化相对远 — 文化,语言上
    • 省政府也不会把有限资源优先配置到边界地区
    • 环境污染谁来治理的问题

2.3 复杂信息

  • 信息与权力
    • 原则上 上级形式权威
    • 实际上给下级 下级有实际权威
    • 信息优势 权威的平衡是核心问题
  • 信息获取+隐瞒
    • 信息传递很重要
      • 大量的会议和文件
    • 复杂的文件和会议制度
      • 文件类型,格式,以及报送都有严格的流程
  • 上层的监督和审计

2.4 激励相容

  • 垂直管理
    • 专业性强,标准化程度高的部门
    • 面对有双重领导的部门,都有一个根本的激励设计的问题
      • 能评价和奖惩工作业绩的上级,能决定工作内容的上级,受下级工作影响最大的上级,应该尽量是同一个上级
  • 地方管理
    • 更加宏观,更加需要多部门合作的方面,比如经济发展
    • 需要给地方放权,地方负责且地方能够分享发展成果

2.5 招商引资

  • 全民招商政策
    • 即招商不是单个部门要做的,是所有部门都需要熟悉政策,寻找招商机会的
  • 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所有者
    • 会将工业用地以非常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企业使用
    • 负责对土地进行一系列初期开发 — 七通一平
  • 金融支持
    • 政府控制的投资平台入股
    • 调动本地国企参与投资
    • 通过各种方式协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
  • 事务上支持
    • 各种许可
  • 补贴,税收优惠

3. 财税与政府行为

  • 把握政府的真实意图,不能光读文件,还要看政府资金的流向和数量

  • 事权与财力匹配 — 事权和支出责任匹配

  • 实际情况

    • 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匹配
      •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依赖,地方财政预算支出ji

3.1 分税制改革

  • 1985年 — 1993年 财政包干
    • 承包制
      • 土地承包
      • 企业承包
      • 财政承包
    • 承包制原因,我国基本国策决定了不能对所有权做出根本性变革,只能对使用权和经营权实行承包制
    • 实行方式
      • 1988年北京 以1987年财政收入为基数,设定一个固定的年收入增长率4%,超过4%的部分都归北京,没超过的部分则和中央五五分成
    • 地方实现方式
      •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
    • 影响
      • 中央财政预算收入占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
      • 全国财政预算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越来越低
        • 央地分成比例每过几年就要重新谈判
        • 预算外收入可独享,因此地方政府疯狂给政府减税,藏富于企业,再通过行政收费,集资,摊派,赞助等方式收回一部分
  • 1994年分税制改革
    • 税务分类
      • 中央税
      • 地方税
      • 共享税
        • 增值税 — 占全国税收的1/4
          • 中央拿75% 地方留25%
          • 转换过程
            • 为了防止地方财政收入的剧烈下跌,设立了税收返还的机制,保证改革后地方增值税收入和改革前一样,新增部分才和中央分
    • 机构设置 — 与地方财政脱钩
      • 国税
      • 地税
    • 行政方式
      • 省以下税务机关以垂直管理为主,由上级税务机构负责管理人员和工资
  • 分税制改革中的权衡
    • 93年谈,想以92年作为基年,但是协商后改成93年,因此各个地方政府开始93年突击缴税
  • 分税制改革的影响
    • 中央占全国预算总收入的比重从改革前20% 到了55%
    • 国家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1%增加到了20%以上

3.2 土地财政

  • 解决方案
    • 努力提高税收规模
    • 增加预算外收入
      • 围绕土地出让和土地开发所产生的的土地财政
  • 地方政府青睐重资产的制造业
    • 投资规模大,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
    • 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增收,跟生产规模直接挂钩
    • 制造业不仅可以吸纳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低技能劳动力,也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,增加相关税收
  • 演变进程
    • 1998年 单位停止福利分房
    • 1997 - 2002年 城镇住宅新开工面积年均增长26%
    • 2001年 国家推行招标拍卖
    • 2002年 国土部明确四类经营用地 商业,旅游,娱乐,房地产采用招拍挂的制度
    • 国有土地转让收入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在60%左右 从1999年低于10% 到现在的高度
  • 土地财政囊括
    • 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
    • 和土地使用开发有关的各种税收收入
      • 大部分税基是价值而非面积
  • 问题
    • 土地资本化运作,是在将未来的收益抵押到今天来借钱,因为地方官员任期有限,投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

3.3 横向纵向的不平衡

分税制改革以后,中央拿走了大头,但事情还是地方办,地方收支差距需要中央进行转移支付。全国总数上来看,能补得上。但总数不得上不代表每一级政府都能够补得上。

  • 问题

    • 财权层层上收,事权层层下压
      • 2000年 湖北监利县“农民真苦,农村真穷,农业真危险” — 三农问题
        • 农村税费改革,制止基层的乱摊派乱收费问题
        • 废止农业税
    • 财税体制的层级问题
  • 解决方案

    •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开始 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,中央地方政府共同承担
    • 在转移支付中加入激励机制,鼓励基层政府达成特定目标,并给予奖励
    • 将基层财政资源向上一级政府统筹
      • 乡财县管
      • 扩权强县
      • 财政省直管县
  • 中央政府通过再分配 转移支付,支援中西部

4.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

4.1 城投公司和土地金融 — 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

  • 法律规定,地方政府不可以从银行贷款,2015年前也不允许发行债券 —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成立公司
    • 国有独资企业 —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— 城投公司
      • 建设投资 + 投资开发 + 旅游发展
  • 城投公司的一般特征
    • 持有从政府取得的大量土地使用权
      • 土地使用权可以用来撬动银行贷款,以及各种其他资金
    • 盈利状况依赖政府补贴
      • 因为承接的项目很多都有基础设施属性
      • 项目本身盈利能力往往比较弱
    • 政府的隐性担保可以让企业大量借款
  • 土地一级开发
    • 平整整理土地
    • 投入大,利润低,涉及拆迁等问题
    • 一般由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完成
  • 土地二级开发
    • 土地的建设运营
    • 由房地产公司来做
  • 华夏幸福的方式—-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— PPP
    • 产城结合
    • 政府委托华夏幸福做住宅用地的一级开发
    • 这片熟地要还给政府的
    • 再以招拍挂等公开方式出让给中标的房地产企业
    • 从工业园区的发展当中,其可以和政府分享税收收益
      • 按照法律,政府不能和企业直接分享税收,但是可以购买企业服务,用产业发展服务费的名义来支付约定的分成

4.2 地方政府债务

  • 政府依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支撑起土地财政,并将未来的土地收益资本化,从银行和其他渠道借入天量资金,利用土地金融,快速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,但也同时积累了大量债务

  • 模式的关键

    • 土地价格
      • 只要不断地投资和建设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,城市就会扩张,地价就会上涨
      • 这样就能够偿还连本带利越来越多的债务
      • 但是经济增速一旦放缓,地价下跌,土地出让收入减少,累积的债务就会成为沉重负担,可能压垮融资平台甚至地方政府
  • 国家开发银行和城投债

    • 为什么需要上述二者
      • 因为地方政府穷,但是还要发展经济,做城市化
      • 想要在城市建设开发当中引入银行资金,需要解决三个问题
        • 需要一个能借款的公司,政府不能直接从银行贷款
        • 城建开发项目复杂,有些赚钱,有些赔钱,所以需要打包捆绑
        • 依靠财政预算收入不够还债的,要能把跟土地有关的收益用起来
    • 为了解决上述引入资金的问题,出现了城投公司
      • 国家开发银行创立的这种模式
        • 贷款,然后可以用土地出让收益作为质押进行还款保证
    • 城商行
      • 七成左右第一股东为地方政府
      • 为了方便为融资平台公司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
      • 风险
        •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周期长,需要中长期贷款
          • 国开行是政策性银行,有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
          • 但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都来自短期存款,与中长期贷款期限不匹配,容易产生风险
        • 四大行存款来源庞大,可以承受一定程度期限错配,但是城商行不能,经常需要在资本市场融资,容易出现风险
          • 包商银行
    • 城投公司融资方式
      • 银行贷款
      • 发行债券
        • 理论优势
          • 分散风险
          • 债券可交易,价格和利率可变,配置效率高
        • 实际
          • 七八成商业银行所有
          • 隐性背书,尽管有风险,但是大家有点不管不顾
    • 地方债务
      • 隐性负债很多
      • 局部风险大
      • 很多地方都靠着中央的补贴保证不违约,但是如果经济遇冷,地价下跌,政府也无法背起这沉重的债务了
  • 地方债的治理

    • 债务置换
      • 用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,替换一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和城投债
        • 好处
          • 利率从之前的7% - 8% 降低到4%左右
            • 原先因为有政府的隐性担保,所以银行都愿意贷给城投,这样还拉高了一般企业的贷款成本和难度
          • 政府公债期限要长很多
            • 降低了期限错配和流动性的风险
          • 信用级别升高
      • 如何确定债务置换的规模
        • 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批准
    • 推动融资平台转型
      • 剥离为政府融资的功能,同时破除政府的隐性担保
    • 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,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
    • 问责官员,对于过度负债的行为终身追责

4.3 招商引资当中的地方官员

  • 官员政绩与激励机制
    • 地方主官平均任期三四年,而基建项目一般都要两三年完成
    • 故而刚上任会上马大量这种项目
    • 各地的投资 政治投资周期比较频繁
      • 新官上任,土地出让数量会增加
      • 新增的土地供应大多位于城市周边郊区
      • 摊大饼的态势
  • 偏重投资的增长模式带来的问题
    • 政府债务的不断攀升
    • 重视看得见的东西,忽略看不见的
  • 2019考核官员标准发生变化
    • 看全面工作,看推动本地区经济建设,政治建设,文化建设,社会建设,生态文明建设
    •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
    •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情况和实际成效

5.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

  • 政府与具体的工业企业的合作

    • 京东方
      • 与其说是一家公司的奋斗史,不如说是液晶屏产业在中国的奋斗史
  • 现代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非常强,新企业的进入门槛非常高,不仅投资额度大,还要面对先进入者已经积累起来的巨大成本和技术的优势

  • 东亚经济奇迹,一个很重要的特点

    • 政府帮助本土企业进入复杂度很高的行业
    • 充分利用其中的学习效应,规模效应以及技术外溢效应
    • 迅速提升本土制造业的技术能力和国际竞争力
  • 新兴制造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效应是很强的,因为扎堆生产可以节约原材料和中间投入的运输成本

    • 且同行聚集在一起有利于知识和技术交流,外溢效应很强
    • 因此产业集群一旦形成,自身引力就会不断增强,很难被外力打破
  • 光伏产业

    • 新技术开始成本会非常高,其实都是靠政府补贴赚钱
    • 政府通过补贴额度的降低来引导各个企业的发展
  •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私募基金

    • LP limited partner 给钱的
    • GP general partner 投资的
    • 可以投一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
    • 国内的最大一类LP就是政府引导基金
  • 产业引导基金的特点

    • 大多产业引导基金不直接投资企业,而是做LP,将钱交给市场化的私募基金的GP去投资企业
      • 因为一支私募不仅有政府资金,还会有很多社会资本,这样可以做产业引导
    • 政府引导基金本身就是一只基金,投资对象是各种私募基金,被称为母基金 funds of funds
    • 借助市场力量去使用财政资金
    • 大多数引导基金的最终投向都是战略新兴产业,比如芯片,新能源汽车,而不允许基础设施和房地产
  • 设置产业引导基金之后,也需要专门的公司来运营和管理这只基金

    • 运作模式分类
      • 政府独资公司
      • 混合所有制公司
      • 政府将钱委托给市场化的母基金管理人去运营
  •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外部条件

    • 制度条件
      • 制度和政策的指引
      • 提供政策基础:设立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,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,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
    • 产业条件
      • 经济需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,使得高技术,高风险的战略新兴行业得以出现
    • 资本市场成熟程度
      • GP ,足够大的股权交易市场,退出渠道

6. 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与特点

6.1 重土地,轻人

  • 优点
    • 可以快速推进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
  • 缺点
    •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,提高了放假和居民债务负担
    • 拉大了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

6.2 重规模,重扩张

  • 优点
    • 推动了企业成长和快速工业化
  • 缺点
    • 加重了债务负担
    • 企业,地方政府,居民三部门债务互相作用,加大了经济整体的债务和金融风险

6.3 重投资,重生产,轻消费

  • 优点
    • 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,扩大了对外贸易
    • 使得我国迅速成为了制造业强国
  • 缺点
    • 经济结构的不平衡
    • 对内
      • 资源向企业部门转移,居民收入和消费占比偏低,不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
    • 对外
      • 国内无法消纳的产能向国外输出,加剧了贸易冲突

7. 城市化与不平衡

7.1 房价与居民债务

  •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很多重大经济现象的分水岭

  • 地区房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

    • 500万人和1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城区人口增量占全国城区人口增量的近四成,但居住用地增量才占亮程,房价于是就快速上涨了
  • 中国对建设用地指标实行严格的管理,每年的新增指标由中央分配到省,再由省分配到地方。

    • 这些指标无法跨省交易
    • 但是这些土地倾斜政策无法改变人口流向,人还是不断向东部沿海和大城市聚集
  • 房地产

    • 被称为经济周期之母
    • 根源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
      • 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
      • 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是有限的
    • 这种矛盾经常会导致资产泡沫和破裂的周期循环,是金融和房地产不稳定的核心矛盾
  • 中国情况

    • 中国城镇居民的主要财产是房子,房产占据家庭资产的将近七成
      • 六成是住房,一成是商铺
      • 而美国72%是金融资产,28%是房产
      • 即中美两国财富的压舱石不一样,也就能看出为什么中国看中房市,而美国看中股市了
    • 房价上涨的影响
      • 增加按揭债务负担
      • 拉大贫富差距
      • 刺激低收入人群举债消费
    • 书里对于房产,当前情况的描述我认为是浅尝辄止的,只稍微说了下,发出来不容易~

7.2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

  • 人口流动和收入平衡
    • 我国人口流动依旧受限
      • 重土地轻人,导致民生支出不足,不利于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真正安家落户
  • 要平衡的是人均差距,而不是地区差距
  • 土地流转
    • 当前情况是大城市不仅土地面积有限,而且有对建设用地指标的管制
    • 如果用地指标能够跟着人口流动,会很大程度环节土地供需矛盾的问题
    • 还需要让农村集体用地参与流转 — 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
  • 改革的目标是为了让各种资源按照常住人口的规模进行配置
    • 里面涉及到
      •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
      • 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
      • 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
      • 建立城镇教育,就业创业,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常住人口挂钩的机制

7.3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

  • 降低了全球的不平等
    • 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
  • 大家都在变富
    • 2019年收入最高的20%人群占有全部收入的48%,而收入最低的20%只占有全部收入的8%
    • 另外一个视角是30年间,实际收入涨了8 - 13倍 平均下来
  • 经济增长的过程
    • 尽管不一定减少收入差距,但是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传递
    • 当前情况是财产性收入占收入比重越来越大,人力资本无法在代际之间传承的,但是房产等有形资产是可以的
    • 经济增速下滑,社会对不平等的容忍程度就会下降了,不安定因素会增加
  • 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
    • 隧道效应
      • 一条在动,反向不动的时候的极度焦躁
    • 经济形势不好,富人动的慢,穷人可能完全无法有财富增长了

8. 债务与风险

  • 债务本身的风险
    • 人们在乐观的时候往往会低估负债的风险,过多借债。当风险出现的时候,又会因为债务负担沉重而缺乏腾挪的空间,没有办法应对。

8.1 债务与经济衰退

  • 负债率搞得经济中,资产价格的下跌往往非常迅猛。若债务太重,收入不够还本,甚至不够还息,就只能变卖资产,抛售的人多了,资产价格就跳水了
  • 资产价格的下跌会引起信贷收缩,导致资金链的断裂
  • 经济衰退会加剧不平等
    • 因为债务危机对穷人和富人的打击高度不对称
    • 法律优先保护债权人的索赔权,即欠债的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,即使破产也要清算偿债

8.2 债台为何高筑

  • 资金供给和银行管制
    • 资金供给的增加源于金融管制的放松
    • 银行越做越大,创造的信贷越来越多
    • 金融创新和衍生品不断增加,导致金融部门的规模和风险也在增加
  • 全球银行的危机的频率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高度相关,金融危机基本都伴随着银行的危机
    • 银行规模达,杠杆高
    • 银行借来短期的钱,但是借出去的钱却大都是长期的
      • 这种负债和资产的期限不匹配会带来流动性风险
    • 银行信贷大都与房地产有关,常常和土地,以及房产价值一同起落,放大经济波动
    • 银行风险会传导给其他金融部门
      • 比如银行将各种按揭贷款打包成证券组合,卖给其他金融机构
  • 脱实向虚,实际上一直是富人的钱 贷给了穷人们
  • 为什么投资变少了?
    • 制造业外迁 — 制造业本身是重资产,重投资的行业
    • 当今技术提升,需要运用大量软件与服务,而服务业更依赖于人的集聚,也推升了对特定地段的住房和社交空间的需求

8.3 中国的债务与风险

  • 始于2008年的财政刺激计划
    • 中央放松了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限制,同时不断降准降息,放宽银行信贷
    • 这些资金找到了基建和房地产两大载体
  • 2011 因为经济出现过热现象,货币政策收紧
  • 但是2011年中,欧债危机爆发,国内制造业陷入困境
  • 2012年又开始降准降息
  • 2015年股灾
    •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,人民币汇率迅速贬值
    • 中央放松了对房地产的调控
    • 全国棚户区改造从实物安置转变为货币化安置,带动房价进一步上涨
  • 我国企业债务负担非常重,应对风险能力很有限
  • 影子银行
    • 类似银行的信贷业务,但是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当中,不受到银行监管规则的约束
    • 比如银行卖给老百姓一个理财产品,利息5%
    • 然后将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
    • 信托公司将钱借给公司
    • 这样做的话,发行的理财产品不算银行储蓄,委托给信托公司的投资不算银行贷款,所以就绕开了银行的监管

8.4 化解债务风险

  • 解决方案
    • 偿还已有债务
      • 可能会陷入到经济衰退当中,因为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
      • 你的支出就是我的收入了呀
      • 增发货币
        • 增发货币来降低利率
          • 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,提振经济
          • 计算实际收入不增加,随着物价上涨和时间推移,债务负担也会减轻
        • 量化宽松
          • 央行增发货币来买入各类资产,将货币注入经济
          • 托住资产价格,为经济注入流动性
          • 问题是难以将增发的货币发到穷人手里,因此难以刺激消费支出,还会拉大贫富差距
          • 购买各种金融资产受益的是各种资产的所有者
        • 债务货币化
          • 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去刺激经济
          • 由财政部发债融资,央行直接印钱买过来,无需其他金融机构参与也无需支付利息
    • 遏制新增债务,改革滋生债务的政治经济环境
      • 核心点
        • 限制房价上涨
        • 限制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
        • 限制政府担保和国有企业过度借贷
        • 资本市场改革
          • 改变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,扩展直接融资渠道
            • 能够降低债务负担
            • 也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
            • 股权的约束力要更强
              • 风险共担
              • 股权可以转让
          • 改革很慢的原因其实是我国金融资产中72%的风险是由金融机构和政府承担的
      • 债务问题
        • 以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体系的产物

9. 国内国际的失衡

  • 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背后的两个问题
    • 内部经济结构失衡
      • 重生产,重投资,相对轻民生,轻消费
      • 导致和巨大的产能对比,国内消费不足,消化不了的产品只能对外输出
    • 国外需求的不稳定和贸易冲突
      • 实际制造业中 中国占比从5% 到28%,而七国集团从72%到37%,其他国家基本没有变化

9.1 低消费和产能过剩

  • 面临消费不足的问题

    • 我国居民最终消费占GDP只有44%,美国有70%,欧盟和日本也有55%
    • GDP中可供老百姓支配的收入份额下降了,或者老百姓把更大一部分收入存了起来,储蓄类上升了— 我国这两种情况都出现了
    • 孩子数量减少以后,养儿防老功效降低,父母开始增加储蓄来养老了
  • 当前的靠政府 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会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

    • 基础设施和工业体系已经完善,投资难度加大
      • 因此投资决策和调配资源的体制需要改变
      • 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局面需要改变
    • 由于老百姓收入和消费都不足,无法消化投资形成的产能,很多投资不能变成有效的收入,所以债务负担越来越重,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
    •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,资本收入份额的上升,会扩大贫富差距
    • 由于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剩,过剩产能会向国外输出,因为我国体量很大,输出产能会家中全球贸易失衡,引发贸易冲突
  • 十九大提出了

    •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
      • 破除妨碍劳动力,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
      • 完善政府,工会,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
      • 坚持按劳分配,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
      •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,增加低收入者收入,调节过高收入,取缔非法收入
      • 要努力使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
  • 出口占比高这种经济结构比较脆弱

    • 外国收到政治经济的影响很大,难以掌控

9.2 中美贸易冲突

  • 反全球化,民粹主义,

  • 中美之间的技术冲击,技术竞争才是真正的博弈

  • 对于一个站在科技前沿的国家来说,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般从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开始,再到技术应用和专利阶段,然后再到大规模的工业量产

  • 但是对于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,很多时候顺序是反的

    • 先从制造环节开始,边干边学,积累技术和经验
    • 根据自身需要改进技术,创造一些专利
    • 产品销量逐步扩大,技术逐步向前沿靠拢以后,拿出更多资源投入研发,推进更为基础,应用范围更广的科研项目

9.3 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

  •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
    • 需要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
    • 需要靠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了,而这些只能发展在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城市当中
    • 需要户籍制度,还有土地制度的改革
    • 需要把更多的西苑从政府和企业手中转移出来,分配给居民
    • 需要改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,遏制其投资冲动,降低其生产性支出,加大民生支出

10. 政府与经济发展的总结

  • 一套严格的概念框架无疑有助于厘清问题,但也经常让人错把问题当成答案
  • 需要将竞争机制引入政府
    • 以中央政府为主,部委为单位,
  • 瓦格纳法则
    • 国家越富裕,政府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往往会越大,而不是越小
    • 因为随着愈发富裕,民众对政府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,政府在公立教育,医疗,退休金,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会随之增加
  •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
    • 对于处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来说,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不断探索和创新
    • 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,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不是探索未知和创新,而是学习已知的技术和管理模式,将更多的资源尽快组织和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,来提高学习效率
    • 后进国家虽然有模仿和学习先进国家技术的后发优势,但是其组织学习模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
    • 当技术和生产率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以后,需要成功转型成探索创新模式。
  • 城市化 — 是个农民转化为工人的过程

转载请注明来源,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,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。可以在下面评论区评论,也可以邮件至 stone2paul@gmail.com

文章标题:置身事内 笔记

文章字数:8.8k

本文作者:Leilei Chen

发布时间:2022-02-02, 16:41:20

最后更新:2022-02-05, 17:21:58

原始链接:https://www.llchen60.com/%E7%BD%AE%E8%BA%AB%E4%BA%8B%E5%86%85-%E7%AC%94%E8%AE%B0/

版权声明: "署名-非商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"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及作者。

目录
×

喜欢就点赞,疼爱就打赏